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新德家居用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新德家居用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诗词何时开始有芭蕉意象的?哪些诗句比较有名?
西晋末年战乱不断,衣冠南渡,大批文化领域的知识分子被迫迁居到南方,南北朝那段时间正是这些乱世文人的伤春悲秋。有一文人叫谢朓在一个秋天的夜里给自己的***讲解诗歌,里面启动了一个经典组合“芭蕉和梧桐”,诗句是“风振蕉荙裂。霜下梧楸伤”,由此可见,虽写是晚秋季节了,可见诗文中开始出现了“芭蕉“。唐宋开始真正大量以“芭蕉"喻情。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芭蕉是我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植物意向和题材。早在汉代,人们就开始了对芭蕉的开发利用,但地域分布的局限和实用价值开发较晚导致芭蕉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比较迟。东晋永嘉南渡之后,芭蕉才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唐五代时期是芭蕉题材创作的发展期,作品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有所增加。“雨打芭蕉”、“蕉叶题诗”、“未展蕉叶”等经典景象都成为文人寄托情感体验的重要方式。宋金时期是芭蕉题材创作的繁盛期,名家名作较多,芭蕉的物色美感得到深刻全面的发掘,芭蕉人格化也在这一时期形成。元明清时期是芭蕉题材创作的延续期,芭蕉成为俗文学和题画诗重要的表现对象。古代文学作品从叶、花、姿态等多个角度全面深入地揭示了芭蕉丰富的物色美感,并将复杂而丰富的思想情感投射于芭蕉之上,透过芭蕉意象引发了文人凄苦愁怨、清雅闲适、佛性禅心等情感与情趣。其中,“雨打芭蕉”是重要的抒情意象,呈现出声韵、节令、地域等丰富的美感特征。在欣赏吟咏的同时,“雨打芭蕉”引发了古代文人羁旅思乡、闺怨相思、闲适情趣等复杂的情感体验。芭蕉不仅是语言艺术的重要题材,而且是园林、绘画等艺术形式的表现对象,多种艺术形式相互渗透,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芭蕉文化。
本人才疏学浅,读过的关于芭蕉的诗句不多,最熟悉的就是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苼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还有杜牧的一首《芭蕉》:
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
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
梦远莫归乡,觉来一翻动。
李商隐的《代赠》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衣冠南渡芭蕉雨,词赋北寻鹦鹉枝。
从秦汉开始,中国文化一直以北方或中原为主,诗经是河南陕西,乐府也应当以西安和西南地区为主,没有南方地区,当然除了楚辞以外。南方一带好像算是蛮化之地,蛮夷之地,北方人也不大瞧得起南方在文化领域的落后。
《列子》中就有蕉叶,只不过是用来覆盖东西所用,《左传》中也用,用蕉来形容地位低下的人,《吕氏春秋》里的蕉也只是日常用品,而且所谓的日常还只是普通百姓的居家物品,字里行间也不见得有多尊重或重视。
芭蕉,俗物也!
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大批文化领域的知识分子被迫迁居到南方,南北朝那段时间正是这些乱世文人的伤春悲秋。随便查一下就可以知道,谢朓在一个秋天的夜里给自己的***讲解诗歌,里面启动了一个经典组合“芭蕉和梧桐”,诗句是“风振蕉荙裂。霜下梧楸伤”,由此可见,这应当是晚秋季节了。
多年后的一个夏天,庾信以及一些大臣陪着皇上浏览风景,皇上兴致一来,君臣写诗。庾信也写了一首,诗中有“衫含蕉叶气。扇动竹花凉”一句,显然,在这首诗里,把蕉和梅,竹,莲都放在了一起。
芭蕉和雨经常放在一起,应当是在唐朝吧,比如白乐天有诗句“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司空图“雨洗芭蕉叶上诗”,岑参写过“雨滴芭蕉赤”。
所以,至少在小可看来,诗词中的芭蕉暗中隐藏的就是文化南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新德家居用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新德家居用品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